裴娣娜 || 评吴晗清《校长领导力研究》:校长如何引领学校提升办学品质?
校长理应是一所学校的灵魂人物,是学生健康成长、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品质提升的核心引领者。校长领导力是学校改革与创新的关键因素,校长领导力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都是毋庸置疑的。根据以往的研究,我们认为,领导力就是学校根据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调动教育资源进行改革与创新从而提升办学品质的能力。学校层面的领导力由四要素构成,即目标与价值系统、育人模式系统、制度与管理系统、办学资源系统。校长个体的领导力包括战略性谋划能力、资源整合与经营能力以及领导者的人格魅力和品格等。
得悉吴晗清教授撰写的《校长领导力研究(基础教育):如何引领一所学校的发展》一书问世,笔者深感欣慰。吴晗清教授是笔者指导的博士生,也是“关门弟子”。自 2008年以来,他一直扎根一线进行校长办学的实践研究,深度解构了128所中小学和幼儿园的办学案例,系统调查了我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1797名正职校长(园长),将十余年的实践积累及理性思考沉淀为这本著作的核心内容。该书以校长领导力为中心议题,基于教育学、心理学、文化学等多学科视角,全面阐述了校长领导力建设中所涉及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基本问题,其鲜明特色之一就是立足现实,议题集中,不仅在操作层面提供了大量丰富的实践案例,而且对校长领导力建设的基本问题进行了反思和建构。更可贵的是,作者在实证调研基础上对不同类别校长在办学实践中的差异进行分析,使得“成片森林”和“独株树木”的生命形态都得以彰显,展现了我国中小学校长(园长)基于实践的丰富而生动的创造。这是校长研究的一种传承。
通览全书,笔者认为该书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一、校长办学分析框架的理性建构
该书第一个亮点就是将复杂的办学系统工程理性地解构为四个体系,即价值体系、实践体系、支持体系及制度体系。具体来说,价值体系包括凝练办学理念,确立培养目标的个性化表达,实现具有可操作性的学校发展战略决策,这是全体师生努力的方向,是价值及其实现的路径。实践体系包括课程的顶层设计、教学风格和特色的锤炼、丰富多彩而有效的德育实践探索。这是育人的核心,知识、能力、品质等都在实践中濡养而成。支持体系包括教师的专业成长、家校合力的形成、具有教育价值的社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实践体系的实施需要人力和资源的支持,支持体系与实践体系不可分割。制度体系包括治理理念、支持发展的制度建设以及符合人性的激励机制。制度就相当于一种无形的动力,它推动学校工作的顺利运行和变革发展。
该书基于领导力的研究和办学系统工程的解构,将校长领导力概括为四个方面。首先是“愿景-价值”体系领导力,就是描绘愿景,构建学校的价值体系,解决的是本体论上追寻什么价值、方法论上如何追寻、主体论上谁去追寻的问题。其次是“思变-实践”体系领导力,就是思考怎样做、为什么、能否有更好的方式方法等,扎扎实实地推进课程、教学、德育等育人核心活动。再次是“行动-支持”体系领导力,就是尊重、信任、团结和赏识每一位教师,注重对家长的引导,坚持把合作共赢作为学校对外关系的准则,积极开展校内外合作与交流。最后是“共情-制度”体系领导力,强调制度应建立在人性和共情的基础上,有效地引领和促进个体的成长,从而使个体的成长支撑起团体组织的发展。
二、校长领导力的实证研究
该书第二个亮点就是呈现了较大规模的实证研究。为了清楚地展现不同类别校长在领导力方面的差异,研究将校长的基本信息细化为个人情况、学校情况和家庭情况。个人情况包括性别、学历、学科背景、初任正职校长时的年龄及已任年限、自评校长类型等。其中自评校长类型包括称职型、优秀型、卓越型和教育家型校长。除了个体层面的基本数据,研究还试图讨论不同类型学校校长领导力的差异性,如城乡以及不同地区、学段、层次的学校等。值得一提的是,研究还关联了校长的家庭因素,包括家庭情感氛围和子女成长情况。这一考虑是想知道校长作为集家长、教师于一身的角色,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方面的表现是否存在差异性。结果显示,家庭氛围和谐、子女成长理想的校长,在办学实践中各个方面都稍胜一筹。可见家庭和工作相互影响、相互促进。除了基本信息,研究还专门从性格、人格、风格等方面探讨了校长类型的分布。
前面构建的校长领导力结构也是问卷编制的基本依据和主要架构。其中“愿景-价值”体系领导力,涉及办学理念、培养目标、战略决策三个方面;“思变-实践”体系领导力,关注课程设计、教学引领、德育实践三个领域;“行动-支持”体系领导力,则注重教师成长、家校合力、社会资源三个维度;“共情-制度”体系领导力,主要包含治理理念、制度建设、激励机制三个层面。每个角度都有面上的描述性统计,针对不同类别的校长进行了差异分析,还试图探讨差异背后的原因。研究对我国当前从事基础教育的校长们进行了群体性画像。
三、校长办学案例的深度剖析
该书第三个亮点是呈现了类型丰富的办学实践案例。众所周知,教育的第一属性便是实践,没有实践便没有教育。教育实践活动的多姿多彩成就了特色鲜明的各级各类学校,而校长的领导力正是蕴含于变革性的实践探索中,最终体现为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和学校的特色化发展。作者透过案例的解剖,呈现的是智慧办学的方法论,如提出三种办学理念的表达方式。一是直指培养目标的核心品质,诸如“坚毅教育”“阳光教育”“幸福教育”等。二是体现区域或者地名、校名特色。如北京市顺义区木林镇中心小学的办学理念是“木林教育”,即“众木成林”,强调学生的个性和社会性同时发展。对于这种办学理念表达方式,作者不主张牵强附会,生硬地赋予意义,而是一定要贴切自然。三是对数字进行隐喻。如北京市延庆区靳家堡小学提出“1.01教育”的办学理念,寓意孩子每天在原有“1”的基础上发展一点,进步一点点,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作者同时指出,办学理念的表达形式虽多,但核心是名实相符、言简意赅、朗朗上口。
又如:在众多学校课程体系建设实践的基础上,作者提出三个关键词来表达对这一实践活动的方法论思考,分别是“自下而上”“一以贯之”及“精致结构”。“自下而上”,即学校的课程体系不是拿着一套千篇一律的模式去框定一所学校;恰恰相反,学校领导者应该基于学校的办学历史、现状分析、发展定位等来制定课程体系,从形式到内容,从名义到实质,从构建到实施,均应自下而上,并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去反思、去理性提升以至理论建构。“一以贯之”,也就是说学校课程建设的灵魂需要明确,要在符合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前提下针对性地凝练出学校的办学理念。学校根据这一理念明确具体地表达培养目标,而后根据这一目标构建课程体系,其内容结构、实施、评价等都必须紧紧围绕核心理念,不能面面俱到地表达,漫无边际地实践。“精致结构”,即学校课程体系不应五花八门、杂乱无章,而应横纵有序,创建高度精致化的结构体系。拿横的方面来说,如若相互重叠或者结构性欠缺,则“该减则减”或“该增就增”;从纵的方面来说,不应低水平重复,同一门课程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来说应有合适的进阶梯度。
该书既有一定理论深度的思考和分析,又有鲜活生动的案例,为深入进行校长领导力研究提供了一个新视角和新思路,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年轻学者的学术风采。令人心痛的是,该书刚刚出版,吴晗清教授却突发疾病猝然离开了这个世界。这本书是吴晗清教授在教育研究园地十余年辛勤耕耘的结晶,是他留给这个世界的礼物。
杨小微 申容玮丨扩优与提质: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涵重构与实践取径
聂 璐 刘佳琪丨北京市十一学校:学校宣传工作的理念更新与策略优化
《中小学管理》2023年第10期 · 读书
文章编辑:崔若峰
微信编辑:黄子珂
微信设计:新媒体运营部
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
AMI扩展期刊
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
连续九次入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17次居人大《中小学学校管理》年度全文转载量榜首
……